人说,酷爱登山的人,看见山就想爬,那种欲望是无法用言语形容;而四驱越野车的爱好者,看见“坡”就想把车开上去的念头,大抵也是同样道理,尤其当你克服严苛地形、攻上险峻山顶之後,眼前潺潺奔流的溪水、云雾袅绕的村落,让任何人都无法拒绝这股释放心灵的快感。 在越野世界里最需要具备驾驶技术的要属爬坡、颠簸地形穿越等。虽然说四驱越野车擅长克服岩石地形及深山僻壤之地,但面对这些地形时,若轻忽了驾驶要领而横冲直撞,潜藏危机所带来的人车伤害,绝对叫你毕生难忘! 在决定爬坡、攀顶之前,必须光确实了解该地形的坡度及路面状况,看看山坡的另一边有无危险、是否为悬崖峭壁等,才不会发生突然的意外。若地形过於险峻、危险,在衡量自己及车况的确无法通过後,千万不要贸然尝试。仔细观察地形之後,就要考虑行进路线,并选定适合的行车档位。爬坡的要领,通常在於使用合理的速度和动力,也就是说,“冲力”是爬坡攻顶的关键;然而,对於速度的拿捏却必须多次尝试。 初学者通常以为只要加足油门、全力冲刺就好,但如果时间没算好,车子极可能冲过头,翻到山坡另一边而受伤;或者,以不正确的速度爬陡坡,一个错误便可能导致翻车。
一、攀山越岭 慎选路线及速度
事实上,要正确的使用速度和动力,就必须选择适当的行车档位。对於初学者来说,只要谨记一个原则,就是攀越陡坡时要把“扭力放在速度之上”,意即选用四轮驱动加力箱的高速模式(4H),并用低速档位(1或2档),保持足够的扭力冲刺。如果选用的档位过高,一旦坡度突然变陡时,极有可能因为扭力丧失而导致失去速度,形成“上不去、下不来”的窘况。 然而,对一个经验老道的四驱驾驶者来说,此种方式却不尽然,他们通常会根据坡度和路面状况调节行车档位。具体来说,不同的车型、坡度和路面情况会有不同的变化,因此在什麽情况下该用哪个档,其实无法一概而论。最好的方式是多试几次,用不同的档位、走不向的路线,寻找出最佳的方法。
二、车辆打滑 冷静应变莫惊慌
对热中越野活动的车主来说,即便是老手,也不能保证每一回爬坡都成功;因此,如何在遇到状况时全身而退,也是车主在爬坡、攻顶时的必修功课。 在爬陡坡的过程中,车辆打滑、无法前进是最常见的一种状况,此时,驾驶必须立刻将档位排入倒档,并以低速直直倒退回山丘。在倒车过程中,自排车可利用轻踩煞车踏板控制车速,手排车则不能踩离合器,才能利用引擎煞车使车速控制打滑的另一项应变措施,便是利用双踏板技巧,先轻触油门让车输转向得控制,然兵轻煞车,但不能让煞车锁死,接着加油并转动方向盘,让车输的附著力加大,这种方法因难度稍高高,而且不见得一次就成功,怛是越野最饶富趣味的地方,就是尝试各种可能性以达成目标。 此外,爬坡时千万不要从山丘的侧面攀爬,这是一项极度危险的举动,因为当你在斜坡侧面上驾驶时,车辆重心移转会落於较低处,此时会提高车轮打滑的机率,并增加翻车的可能性。
三、颠簸路面 善用胎痕选对路
颠簸地形的穿越诀窍,就像古老的龟兔赛跑故事一般一“宁慢勿快”,尤其是崎岖不平的道路更要放慢车速,小心越过地面暗石,并谨慎挑选行进路线、避开危险区,就能安然抵达目的地。 在挑选路线上,必须双眼平视紧盯前方路况,随时辨别危险地区所在,并避免只注意左侧,因为这可能会让你的右前轮陷入困境。此外,利用前人行驶过的胎痕,将轮胎放在胎痕沟旁的砂土上,利用车胎壁的力量行驶也是一个方法。遇到路面有突起的土堆或杂物,千万不要自恃越野车底盘高而直接跨越,安全之道是应将双边轮胎置於突出物上,或以单边轮胎越过突出物的方式徐徐前进。 超越崎岖多石的越野路面,除了要将车速放慢以外,另一项须特别注意的事,是保持手握方向盘的大拇指向上,勿紧握方向盘,尤其当车辆本身没有配置动力方向盘时,更应注意。 对于一个四驱爱好者来说,越野车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在其他车辆不易甚至不能通过的地方顺利地行驶,使驾驶者更加贴近大自然的原始状态,享受克服障碍、勇往直前的驾驶乐趣。但是,每个越野驾驶的爱好者应该切实记住一点:越野车的通过能力也是有限的,并不是一切障碍物都能克服,盲目相信车辆的能力,将会带来灾难。 越野驾驶比在铺筑良好、宽敞的公路上驾驶要困难得多,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技巧和经验也复杂得多。没有越野驾驶经历的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平时的车技估计得太高,而应该注意积累一些操控车辆的技术: 1. 体验不同路面在不同天气条件(雨天、冰雪、霜冻)下油门操控的感觉,体验使轮胎刚能克服前进阻力平顺滚动,又不因油门过大,超过轮胎和地面的附着力而打滑的感觉。使自己不论驾驶什么车,都象装上牵引力控制装置一样。 2. 熟练坡道起步技术,越平缓顺畅越好。 3. 锻炼该快就快,该慢就慢的驾驶节奏感。 4. 积累车辆的应急维修经验。 |
Archiver|燕赵车网 版权所有:石家庄新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冀ICP备10010043号-25 )
GMT+8, 2024-11-24 04:53 , Processed in 0.0503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autoheb.net X2
© 2001-2011 autohe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