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系统是一台车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代汽车的刹车系统主要分为盘式刹车和鼓式刹车。关于这两种刹车方式的优劣在坊间有非常多不正确的观点,还有些商家会偷换一些概念误导消费者。本文的出发点就是从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出发为大家介绍两种刹车系统,帮助大家破除错误观念,在纷繁的广告中认清真相。
鼓式刹车
鼓式刹车可以算得上最早的刹车系统,装在汽车上已经有接近一百年历史了。所谓“鼓”就是制动鼓,它安装在车轮上并随车轮一起转动。制动鼓里边安装有专用刹车片。在有刹车动作发生时,刹车分泵活塞会推动刹车片向外与制动鼓产生摩擦,达到制动的目的。 鼓式刹车的最大优点在于在获得相同的刹车力矩情况下,刹车鼓的直径要比碟式刹车的刹车碟直径小得多。大型货车,大型客车及其它大型车辆需要的刹车力矩极大,而轮毂内的空间非常有限,所以它们的刹车系统一般都采用鼓式刹车。另外,鼓式刹车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而且容易安装手刹车机构。所以鼓式刹车在低档前轮驱动小型汽车的后轮上应用得也非常多。
鼓式刹车的最大缺点是散热差。由于制动工作机构是封闭在制动鼓内的,所以在连续重刹车之后热量无法快速散掉。另外由于鼓式刹车的制动动作是刹车片往外“顶”,而制动鼓在受热膨胀之后与刹车片的接触面会变小,影响制动效率。
盘式刹车
盘式刹车是现在在乘用车上应用最广泛的刹车系统。刹车盘是随车轮转动的,在有刹车动作发生时,刹车卡钳上的刹车分泵活塞会推动刹车片夹住刹车盘产生摩擦力,达到制动的目的。 与鼓式刹车相比,盘式刹车最大的优点就是散热好。由于刹车片对刹车盘是一个“夹”的动作,在刹车盘受热膨胀后不会影响接触面积。另外整个制动机构都是裸露在外的,也更利于散热。盘式刹车的优点还有反应迅速,制动力平均,排水性较佳等等。
兰博基尼的碳陶瓷刹车碟
当然,盘式刹车并非没有缺点,除了我们知道的制造成本较高以外,由于工作方式的不同,刹车盘与刹车片之间的摩擦面积较鼓式刹车的小,这导致盘式刹车的制动力也比鼓式刹车小。为了有更好的制动力效果,盘式刹车就必须有更大尺寸的刹车盘和更大的刹车卡钳,这必然会增加车辆的非簧载质量。 现在,汽车厂家和配件厂家都已把盘式刹车作为重点来研发。散热更好的通风刹车盘已经越来越普及,而更高级的打孔刹车盘,划线刹车盘,碳陶瓷刹车盘也已经越来越多地在量产轿车上安装了。
常见误区:
误区一: “盘式刹车比鼓式刹车好刹”
四轮盘式刹车的轩逸刹车性能并不顶尖
这是很大一部分人的误区。在选车的时候,有些人看到后轮还在用鼓式刹车就皱起了眉头。但从我们以上的工作原理介绍可以看出,同样直径的鼓式刹车是比盘式刹车的刹车力还要大的。只要是调校得当,鼓式刹车的刹车距离绝对不会比盘式刹车的长。另外,轮胎和刹车系统的匹配程度,车身重量,车身重量分配等等都会影响到刹车距离。制动效果不能与刹车系统规格直接画等号,这一点我们已在多次制动测试中得到验证。例如在飞度、Polo、马自达2的对比测试中,制动成绩最佳的是前盘后鼓的马自达2,前后盘刹的飞度1.5名列其次。 因此我们在选购车辆的时候,千万不要轻率地把后轮鼓刹一棒子打死。
误区二: “同样四轮盘式刹车,刹车盘直径越大越好”
睿翼的前刹车盘比老马6增大16mm,但刹车能力并未明显胜出
对于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车型,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原因还是以上我们说过的,刹车性能和刹车距离与车厂的调校有很大关系,而且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会有影响。如果刹车卡钳的力度不够,刹车片摩擦系数不高,轮胎的抓地力不够,单纯靠加大刹车盘并不会使车辆的刹车性能有很大飞跃。
误区三: “原厂刹车太差,我去改装个多活塞的刹车卡钳”
宝马前轮的单活塞制动卡钳
首先,我们建议在做刹车改装的时候要慎之又慎,因为每个车型的刹车系统都是经过汽车厂家精密设计和长期测试之后匹配的,任何改装都有可能破坏刹车平衡性。改装刹车卡钳很可能会对原厂的刹车盘造成较大磨损,而且刹车油管,刹车油等周边不一起升级的话也很难提高刹车性能。非常注重性能的宝马在它旗下大部分量产车型上坚持使用单活塞刹车卡钳,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多活塞卡钳并不是提高刹车性能的万用良药。
别信广告,实地试车最重要
厂家用如此一大段文字介绍刹车系统,您能完全看得懂吗
随着世界车坛运动风吹进中国,越来越多的厂家已经开始以“运动”作为卖点。在厂家的宣传资料里不仅有详细的动力介绍,还经常会宣扬在同级别中罕有配置前后盘式刹车,或是具有同级中最大尺寸的刹车盘等等。厂家越来越注重主动安全配置是好事,关键是我们消费者必须擦亮眼睛,排除偏见,尤其必须亲身试驾之后,才去评定一部车刹车的好坏。切不可仅凭一纸配置表,就把钱包里的银子掏出。 |
Archiver|燕赵车网 版权所有:石家庄新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冀ICP备10010043号-25 )
GMT+8, 2024-11-24 00:23 , Processed in 0.0497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autoheb.net X2
© 2001-2011 autohe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