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走进这条堪称北京第一代胡同活化石的小巷,在新开的胡同博物馆里静静聆听“震惊闺”、“虎撑子”等胡同声音的逼真重现,老北京的魂儿就这样在这条名人辈出的史家胡同往生不灭。 老物件 胡同声 一条长长的胡同,藏了多少故事?走进史家胡同24号院,这间新开的胡同博物馆可并不新:凹凸不平的地面、仿民国时期的装饰,立刻就让人感到与众不同。明明是新翻修的建筑,地面铺的砖却并不是平整的新砖,而是一块一块的旧砖。 仔细一打听,早在2010年规划修缮24号院时,施工方就四处搜集整修四合院剩下的老砖。铺设地面的砖,全都是从居民要处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捡”回来的宝贝,有的砖上至今还留有洋灰,总量超8000块,是名副其实的“修旧如旧”。 像这样修旧如旧的设计,博物馆内还有很多。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